
尿液为什么会浑浊?常见于这些情况

“尿色”是判断健康问题的一个重要指征,很多人会谈"尿"色变。
正常人新排出的尿液多是透明的、淡黄色或黄色的,当遇到尿液浑浊、颜色异常、泡沫增多等情况,有些准妈妈可能会引发焦虑,认为自己得了什么病。实际上,服用一些药物,或者饮水太少等,都会导致尿色加深,在大量饮水后尿色会恢复正常。
哪些情况会导致尿色浑浊
1、 尿结晶
正常情况下,尿液会因为酸碱度变化、温度改变,身体的代谢等异常原因,导致尿液中缺乏抑制晶体沉淀的物质而出现尿液沉淀,形成尿结晶。
尿结晶有生理性结晶和病理性结晶。
生理性结晶包括草酸盐结晶、磷酸盐结晶、尿酸结晶、药物性结晶等,这种结晶往往可在增加饮水后消失;
病理性结晶包括酪氨酸结晶、亮氨酸结晶、胆固醇结晶等,这些结晶的出现往往与疾病相关,见于急性肝坏死、肝癌、急性中毒、肾盂肾炎、肾结石等。
2、细菌尿
当泌尿系统感染时,大量细菌滋生会使尿液浑浊,尿液中含有大量细菌。
3、 脓尿
重度泌尿系统感染,尿中有大量脓细胞,导致尿液浑浊。比较典型的症状有尿频、尿痛、腰痛等。
4、 乳糜尿
是乳糜进入尿液所致。一般见于丝虫感染,还可见于结核和恶性肿瘤。
5、前列腺炎
尤其是慢性前列腺炎症,前列腺液混入尿液造成尿液呈白色浑浊。
6、 阴道炎
各种原因引起的阴道炎(霉菌性、滴虫性、淋球菌性等)造成白带异常并混入尿液从而使其发生改变。
妈妈日常生活要注意多喝水,注意个人卫生,勤换衣物。妈妈健康,才能给宝宝更完整的保护。